前 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推进“四个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对调整和优化我省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据《青海省“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年~2015年。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成就
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十一五”期间,青海省新能源产业在政府引导、支持和扶持下,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10年底,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分公司、青海华硅能源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已形成多晶硅3250吨、单晶硅500吨、硅片4000万片、光伏组件封装150兆瓦的产能。在建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5个,产能1400兆瓦,新能源产业正在蓬勃兴起。
二、园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南川工业园设立了光伏产业园,重点发展以太阳能光伏、风能设备制造、锂离子电池原料及制造等为主的新能源等产业,实现了新能源产业的规范、健康、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和集聚效应初步显现,辐射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成为促进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三、技术水平稳步提高。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太阳能光伏等产业链,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强。多晶硅提纯、单晶硅拉制、晶硅切片生产等技术趋于成熟,具有较高的晶硅系列产品规模化生产能力。太阳能组件生产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光伏电站技术集成能力显著提高。风力发电机组的生产制造正在步入正轨,通过技术组配,建立了多个风力发电站。锂离子电池材料生产取得了重大进展。新能源产业技术水平正在稳步提高。
四、产业特色优势凸显。
在国家大力支持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下,依托资源优势,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我省现有新能源规模以上企业19家,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链、风能产业链及产业配套项目建设,2010年产值19亿元,发展质量和速度进一步提高,初步实现了“生产与生态平衡,发展与环境和谐”,正在向产业集群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随着拥有先进技术和雄厚资金实力的企业不断增加,特色鲜明、规模成本低、市场前景广阔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势凸显。
第二章 “十二五”发展环境
一、机遇与有利条件
(一)政策优势
青海省新能源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首先,我国新能源产业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政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能源产业已经被确定为我国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不断成熟的国内市场对产业发展的拉动力量日益加强。近期,国家能源局公布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目标,2015年非化石能源开发总量将达到4.8亿吨标准煤。在国家宏观战略的指导下,新能源产业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其次,青海省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民生的高度,着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并于2009年出台了《青海省太阳能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规划(2009~2015年)》,要通过几年的努力,把青海打造成国家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地,并给予优惠政策扶持。第三,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青海等藏区发展、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等有关支持政策,以及国家对新能源并网发电的上网电价等,也为青海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二)资源优势
青海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据调查,青海硅矿石资源居全国第四位,锂矿等十一种资源排行全国第一,太阳能资源仅次于西藏,属第二高值区。风能储量占全国风能储量的9.4%,是我国第四大风场。土地资源中,未利用土地中的荒草地、盐碱地和沙地约11.05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光照资源丰富的柴达木盆地和三江源地区,而且有不少荒漠地区靠近电力线路和负荷中心,交通便利,并网条件优越,适宜建设大型荒漠光伏并网电站和太阳能电力输出基地。除了上述的资源外,青海省的水电资源也极其丰富,全省电力供应结构中,水电占了80%。而且,水电在调峰降压等方面优于火电,可以在新能源发电负荷超载时,通过及时降低水压,减少水电发电量,保持电网负荷稳定。水电与新能源发电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可形成“光电+水电”、“光电+风电+水电”的互补能源供应结构。
(三)产业优势
目前,青海省新能源产业的范围覆盖了太阳能光伏产业、风能产业、锂离子电池产业等,已初步形成了以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分公司、青海风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青海佛照锂电正极材料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链集群。到2010年, 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以风力发电设备制造项目为龙头,包括风机零部件、整机、风力发电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以碳酸锂为基础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产业及其相关配套产业初具规模。随着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与完善,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我省为数不多的、可以与国内大型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竞争,并有望占据国内领先地位的行业。
二、挑战与制约因素
(一)产业体系建设尚未完成。目前全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引人瞩目的大多为下游的发电项目,投资力度远远超过光伏制造项目,产业链结构不合理,大量投资还不能在我省落地。风能产业相关专业配套设备和材料制造等上游产业项目在省内未能形成,技术研发、新技术推广、运营管理、装备制造、原材料加工等对外依存度较高。锂离子电池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体系尚不完善。
(二)产业发展瓶颈依然存在。近两年来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洽谈投资企业呈现不断增多趋势,但是资金缺口大、专业人才匮乏等瓶颈依然存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总体上还不突出。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新能源产业发展还存在强应用、弱制造的趋势。新能源产业的管理体系还亟待完善。
(三)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新能源基地建设中土地资源紧缺、配套设施滞后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另一大问题。自2011年国家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确定以来,我省光伏发电产业呈现“井喷”发展,从企业拟开发规模看,到“十二五”末我省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8000兆瓦,远远高于“十二五”太阳能和风能规划量,现有电网无法吸纳庞大的新能源发电量。同时,太阳能、风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冷湖、茫崖地区目前仍无大电网进入,对于新能源的迅猛发展态势而言,现有的电网建设仍显薄弱和滞后,影响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
(四)抗风险能力亟待加强。当前,受欧债危机及美国政府的“双反”调查的影响,欧美主要国家相继大幅削减光伏补贴、光伏产品价格急速下滑,使得国内绝大多数光伏企业陷入困境,我省的企业也不能幸免。光伏行业过度投资、产能过剩,加上国外市场需求的剧烈变化是这次光伏危机的原因所在。纵观新能源领域,随着技术的提升、新能源产业链各个环节成本的持续下降以及其他传统能源的逐渐饱和,产业前景看好,但由于受制于政策、市场、技术、企业等多种因素,产业的发展仍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风险也依然存在。面对困难与挑战,要在产业升级、产业链扩张和产业整合洗牌过程中抢占先机,进行资源优化重组,实现产业的“垂直一体化”,真正形成我省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四个发展”为主要路径,坚持规模发展、基地带动、特色引领、协同推进,努力构建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技术先进、有较强吸纳就业能力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扩大总量,实现跨越发展。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做好大项目、大集团工作。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拉动作用的新能源产业项目。进一步完善新能源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企业间进行大规模的战略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发展。
(二)坚持科技引领,实现绿色发展。坚持科技引领,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和持久的技术支撑;鼓励和引导企业大力开发新技术、新工艺,用科技手段保障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低碳、循环、生态、绿色的发展方向,努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新能源产业。
(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发展。坚持发展为第一要义,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实现就业富民;通过发展实现技术的普及、惠民,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四)坚持规划先行,实现统筹发展。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进行顶层设计,统筹发展。要特别注重产业发展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资源开发、工业布局等相衔接。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新能源产业制造基地要以东部地区为基础,新能源发电基地要以柴达木地区、三江源地区为重点发展地区。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注意新能源产业的适度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产业投资规模达到250亿元;建成太阳能光伏产业、锂离子电池产业和风能产业等三条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装备制造和系统集成应用企业,其中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2家,50亿元以上的5家;建成3个新能源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特色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成为青海省新的支柱产业。
第四章 产业发展重点
一、太阳能光伏产业
围绕光伏电站建设,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扩大多晶硅、单晶硅生产规模,建设多晶硅、单晶硅-硅锭、硅片-光伏电池-光伏组件-系统平衡部件-光伏系统与应用等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光伏产业配套项目建设,把青海建成国家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积极引进工艺技术成熟、设备先进的薄膜电池和非(微)晶硅薄膜电池生产项目,填补项目空白并为光伏发电形成系统集成配套。加快聚光光伏项目的产业化步伐,鼓励各类光伏技术在相应的园区进行先行先试,使青海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先进的光伏技术试验基地。
到“十二五”末,形成3万吨多晶硅、1万吨单晶硅、15亿片单晶硅切片、750兆瓦电池及组件生产能力,培育1~2个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
二、太阳能光热产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逐步形成石英砂-高硼硅太阳能玻管-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光热终端产品-市场推广与应用的太阳能光热利用产业链;大力推动太阳能热发电产业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引进2-3家技术力量强、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集团入驻相关产业园区,努力实现太阳能光热发电装备制造业项目零的突破;稳步推进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燃气联合循环(ISCC)发电站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开展太阳能热发电的“产、学、研”结合,努力打造一条由集热管、聚热镜片、汽轮机和支架等零部件组成,符合青海实际的光热发电产业链。到“十二五”末,形成年产一万吨硼硅玻璃毛坯管,年产600万支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年产30万台经济型太阳能热水器等生产能力;太阳能光热发电产业实现装机容量31.8万千瓦。
三、风能产业
引进国外成熟技术,并消化吸收国产化,加快研发适应高原风能特点的风力发电技术和设备。积极发展风能装备制造业,逐步形成风机零部件制造-整机制造-风电场运营维护的风能产业链,建成集风电整机及附属设备制造、测试、培训、配件供应、售后服务、融资开发为一体的风电高端装备制造和服务体系。到2015年,风能设备制造形成2000万千瓦整机及配套设备的制造能力。
四、锂离子电池产业
立足盐湖锂资源,以发展蓄能电池和动力电池组件为重点,努力打造矿产资源(碳酸锂等)——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锂电池组制造的锂离子电池产业连。发展形成锂电池、铜箔、铝壳、正极用料核心供应优势,重点发展高性能锂电池产业及其相关配套产业。到“十二五”末,形成6万吨储能电池用锰酸锂正极材料、500吨负极材料、6亿平方米隔膜、年产200亿安时动力电池及100亿安时储能电池等生产能力。
五、生物质能产业
加快建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平台,推进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产品,建设一批农牧区秸秆气化、沼气综合利用等集能利用项目,构建多元化的新能源结构体系。
第五章 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要紧紧把握低碳、生态、绿色的发展方向,以“双百”工程为抓手,以发展园区经济为载体,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途径,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打造在西部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特色优势新能源产业,全面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推进企业重组、加强产业协作
积极进行资源优化整合,推进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借力国有资本及海外资本,加快建设大型新能源企业集团,下决心培植一批在国内领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对符合“双百”条件的新能源产业项目,优先列入相关计划。加强企业间的分工与协作,在产业链的上下游充分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产业面临的技术制造问题,提高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密切跟踪国内外新能源开发利用趋势,加强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以及知名品牌企业的战略合作。在新能源开发利用、装备制造、科技创新等方面谋划,进一步放宽投资准入条件,鼓励民营资本、外资等参与新能源产业的开发建设。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立省外境外研发中心、生产基地、营销网络,提高我省新能源产业竞争能力。
二、倡导技术进步、实现科技创新
加快新能源产业基础材料的技术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力。把握新能源技术发展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施好国家“863”计划磷酸铁锂产业化项目,抓好硅材料节能环保工艺技术、太阳电池生产技术引进与再创新,突破新能源开发应用技术瓶颈。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创新体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着力推进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开发机构建设,使“一站两中心”成为企业吸引、凝聚、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的核心。依托新能源产业园区,组建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校参与的多种形式的技术开发联盟,在关键技术领域合作攻关,形成拥有自主技术的完整产业链,促进新能源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科技研发支出比重,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健全标准体系,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新能源各项技术规范和标准,逐步建立健全新能源相关产品、技术、装备制造等标准体系,实施规范的新能源开发利用标准。
三、加快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
园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强化新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顶层设计,建设涵盖新能源装备制造、产品制造、项目融资、项目管理、项目运维、产业配套等多方面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各园区要以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提高园区承载能力为突破口,切实解决制约新能源产业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要下大力气扩大产业规模,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大规模生产,以规模扩张占据市场。要及早谋划新能源产业升级,完善新能源产业链并提升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产品升级。要以“双百”工程为抓手,以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为重点,在规模化生产、产业链相对完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产业细化分工优势,加快新能源产业聚集,加强新能源产业竞争力,使我省新能源产业更快地融入国际新能源产业分工体系之中。
四、重点项目建设
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健全重点项目储备库,将规划的重大项目具体落实到年度重点项目计划实施,对接好国家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积极落实项目建设条件,对重大项目进行跟踪服务,对重大招商项目在立项报批、规划选址、用地、资金扶持和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予以优先保证,努力让条件具备的项目尽快落地生根,形成重大项目对落实本规划的重要支撑。建立重大项目落实机制,有关领导要负责重大项目建设的协调,从立项、融资、建设等重点环节进行跟踪服务,促使重大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实施重大项目,加快构建从装备生产、产品研发到配套装备的完整产业体系。在现有重点项目以及各园区重点项目的基础上,集中支持一批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推动产业发展。对列入“双百”的新能源项目,在资金等多方面重点予以倾斜和支持。
第六章 政策和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争取国家优惠的差别化政策。要借鉴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争取并利用好国家财政、税务部门对新能源产业的有关优惠政策,如价格激励、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贷扶持、出口鼓励等。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藏区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等有关政策,努力为新能源企业在生产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条件,促进企业的发展。三是立足省情,制定省内优惠政策。对在青海投资新能源产业的企业,给予必要的优惠条件,在征地、税收、电价补贴、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补贴,以吸引更多的资金用于新能源产业。四是切实做好“双百”行动,落实项目工作问责,促进新能源产业“双百”的早投入、早竣工、早产出。
二、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拓展融资渠道。建立起以政府支持为向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的新能源产业资金投入体系,走以财政性资金带动金融性资金、社会和民间资金的路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地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二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做好融资规划,根据全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项目,制定好融资方案,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争取金融机构对新能源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的贷款支持。三是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计划支持。省级有关职能部门要帮助企业积极申请与新能源产业相关的国家级专项并做好按规定的配套资金的落实,争取国家各类专项计划对我省新能源产业投资项目的支持。四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股票和企业上市。五是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吸引中央企业、跨国公司和优势民企来我省发展。六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全面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多方式、多渠道吸引外资。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以用为本,努力建设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更加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引领作用,以人才的集聚与培养带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取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创新项目实施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创造有利于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科学合理地使用好现有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秀创新人才的作用。鼓励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完善激励机制,吸引海外人才。大力推进人才继续教育,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专项培训,提高人才跟踪产业科技发展前沿的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大教育投入,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相关机构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科技攻关等长期合作关系,产学研相结合,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完善管理体系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在规划编制、开发权授予、项目核准、竣工验收和运行管理、科技攻关、成果应用等方面的管理体系。要坚决执行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产业发展政策,杜绝技术不过关、环保不到位、规模不达标的项目立项建设。其次对新能源发电项目,应限制占用耕地、草地、林地,引导其充分利用戈壁、荒漠、荒山等土地进行建设。同时,新能源发电项目建设要与电力输送、调峰等条件相协调。再次,要加强对项目建设、运营的监管。对于已批复的项目要限定工期,督促新能源产业项目按期建设完工,避免企业空占资源现象发生,引导新能源产业更好地发展,防止出现不建设、有意延长工期等“圈地”行为。最后,要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对多晶硅及风电设备等严格执行准入政策,避免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加强检查与监督,防止质量不合格的新能源产品及设备进入应用市场。
五、健全服务体系
加快新能源产业项目的核准、备案、环评、规划、供地等相关审批手续,为符合产业政策的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完善产业服务体系,整合优势骨干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由行业龙头企业或协会牵头,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开展高端技术联合攻关,建立研发中心、实验平台、检测中心。鼓励新能源企业参加国际国内重要专业展会。
六、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协调,抓好督促检查和落实工作。各地可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制,根据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明确目标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省有关部门要完善规划的实施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适时开展实施后评估工作,及时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各地区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订具体的行动方案,确保完成各项任务。
附表:“十二五”新能源产业规划项目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地 | 建设规模及内容 | 总投资(万元) |
一 | 太阳能光伏产业,总投资267.7亿元 | |||
1 | 年产2.5万吨多晶硅项目 | 西宁 | 建设年产2.5万吨多晶硅生产线 | 750000 |
2 | 年产2500吨电子级多晶硅项目(二期) | 西宁 | 在现有1250吨多晶硅基础上,建设年产1250吨电子级多晶硅 | 90000 |
3 | 年产9500吨单晶硅项目 | 西宁 | 新建年产9500吨直拉单晶硅生产线(合计三条) | 210000 |
4 | 年产200MW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 | 西宁 | 建设年产200MW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线 | 44000 |
5 | 年产400MWp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 | 西宁 | 建设年产400MWp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 | 80000 |
6 | 年产100MWp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 | 西宁 | 建设年产100MWp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线 | 15000 |
7 | 年产50MW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项目 | 西宁 | 建设年产50MW晶体硅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线 | 120000 |
8 | 200MW聚光太阳能发电设备项目 | 西宁 | 采用高倍聚光技术,建设高光电转换率的太阳能发电设备 | 380000 |
9 | 太阳能光伏玻璃项目 | 西宁 | 建设年生产能力为2000万平方米的光伏玻璃生产线 | 70000 |
10 | 年产180MW光伏逆变器项目 | 西宁 | 建设年产180MW光伏逆变器生产线 | 20000 |
11 | LED照明灯项目 | 西宁 | 建设200MW各种用途的LED照明灯 | 40000 |
12 | 年产15亿片光伏电池晶硅切片项目 | 海东 | 以电子级单晶硅为基础,建设1亿片大尺寸单晶硅片生产线 | 720000 |
13 | 光伏线切材料加工项目 | 海北 | 建设年产5万吨光伏线切材料生产线 | 15000 |
14 | 太阳能光伏幕墙项目 | 西宁 | 拟建太阳能光伏幕墙 | 16000 |
15 | 年产200栋太阳能光电标准实验示范厂房 | 西宁 | 拟建年产200栋太阳能光电标准实验示范厂房项目 | 10000 |
16 | 低成本柔性仿生太阳能电池项目 | 西宁 | 拟建低成本柔性仿生太阳能电池项目 | 4000 |
17 | 年产1000吨多晶硅 | 海东 | 建设年产1000吨多晶硅生产线 | 90000 |
18 | 太阳能发电(一期工程)建设项目 | 西宁 | 建设年发电量10万兆瓦的太阳能发电工程 | 3000 |
二 | 太阳能光热产业,总投资 亿元 | |||
1 |
|
|
|
|
2 |
|
|
|
|
3 |
|
|
|
|
4 |
|
|
|
|
三 | 风能产业,总投资43.95亿元 | |||
1 | 风力发电设备及其关键零部件项目 | 西宁 | 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100-1200KW)和非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5-75KW)共计2000台套及配套的轴承、桨叶、传动系统、逆变器、控制器、电机和塔架等 | 415000 |
2 | 年产2000套风电机组项目 | 西宁 | 拟建年产2000套风电机组 | 20000 |
3 | 1亿千瓦风力发电项目(一期工程) | 西宁 | 建设1亿千瓦风力发电项目 | 4500 |
四 | 锂离子电池产业,总投资377.5亿元 | |||
1 | 储能电池、汽车用动力电池 | 西宁 | 建设年产200亿安时动力电池及100亿安时储能电池生产线 | 2340000 |
2 | 电子级碳酸锂和锰酸锂正极材料 | 西宁 | 建设10万吨电子级碳酸锂和6万吨储能电池用锰酸锂正极材料生产线 | 364000 |
3 | 年产12万吨磷酸铁锂项目 | 西宁 | 建设年产12万吨磷酸铁锂生产线 | 400000 |
4 | 电池隔膜材料和六氟磷酸锂 | 西宁 | 建设6亿平方米的电池隔膜材料和6万吨六氟磷酸锂生产线 | 380000 |
5 | 钛酸锂、铌酸锂、钽酸锂高档锂盐 | 西宁 | 建设年产钛酸锂5000吨、铌酸锂、钽酸锂各1000吨生产线 | 256000 |
6 | 年产1万件高容量锂蓄电池项目 | 西宁 | 拟建年产1万件高容量锂蓄电池生产线 | 5000 |
7 | 年产100万件锂电池专用充电器项目 | 西宁 | 拟建年产100万件锂电池专用充电器生产线 | 5000 |
8 | 年产100万件汽车专用锂电池项目 | 西宁 | 拟建年产100万件汽车专用锂电池生产线 | 20000 |
9 | 年产500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 | 西宁 | 拟建年产500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线 | 5000 |
|
|
|
|
|
五 | 生物质能,总投资0.4亿元 | |||
1 | 年产5万吨乙醇生物燃油项目 | 西宁 | 新建年产5万吨乙醇生物燃油项目 | 4000 |
2 |
|
|
|
|
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