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2018年02月03日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在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实践中,省国资委始终坚持把人才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把人才的培养、引进、管理、使用作为强企兴企的重要战略工作来抓紧抓好,围绕畅通人才发展通道,搭建人才成长平台,激发人才创造活力,突出“四个着眼”,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一、着眼“固本”,优化人才培养选拔规划。一是“规划先行、谋定后动”。坚定“一幅蓝图绘到底”的决心,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企发展改革,先后制定《青海省企业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青海省中长期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青海省属出资企业“十三五”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企业人才工作的行动纲领、目标任务、重点措施。二是“牵头抓总、整体提升”。联合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印发《省属出资企业“百千万人才培育工程”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省属出资企业优秀年轻领导人员培养选拔工作的实施意见》《省属出资企业领军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谋划培养引进100名优秀年轻企业领导人员、1000名技术拔尖人才和中层管理人员、10000名技术优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通过对骨干人才的培养带动企业整体人力资源水平提升,着力破解省属出资企业人才总量少、质量低、接续难的矛盾。
二、着眼“优化”,放活经营管理人才管理机制。一是优化队伍结构。围绕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目标,科学配备企业领导人员,目前,18户省属出资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中,50岁以下人员占比达到39.98%,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达到80.50%,获得高级职称人员占比达到72.88%,比“十二五”末期均有大幅提升。二是探索体制创新。围绕“放、管、服”,将创新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作为重点改革任务,鼓励各级企业在市场化用人方面先行先试,年内向4户企业下达了市场化选聘试点任务,起草并计划年内出台《青海省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管理办法》,为企业灵活用人创造了政策条件,截至目前,青海银行累计引进经营规划发展、法律风险咨询、信贷授信审查、信息科技治理、IT软件开发等多个专业的金融领域人才25名(其中清华大学博士后1名)、中层干部2名、首席信息官1名,为企业做强做大做优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三是铸就企业家精神。在强调红线意识、底线意识的同时,着力放活体制机制,出台了《关于建立容错机制支持省属出资企业改革创新的意见》,努力营造“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平台”的良好氛围,近几年监管企业的多名领导人员在省内外、行业、专业领域内知名度显著提升,企业家品牌效应已经初步显现。
三、着眼“提质”,建设专业技术人才成长高地。一是发挥项目示范效应。先后申报全省党建项目和青海省中端及初级人才项目,配合省人才办、省人社厅开展“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创新科技人才”“博士服务团”“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京青专家服务团”等项目的组织申报和对接工作,成功申报“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18人,获得经费支持450万元,申报“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名,争取培训经费120万元,着力营造重视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二是发挥平台高地效应。支持企业吸引人才、集聚人才、培养人才,实现“人才-创新-效益-人才”良性循环。西部矿业作为我省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累计培养出站博士后22名;金诃藏药“藏药新药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全省首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全国首家民族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盐湖股份组建党建企管产学研一体的盐湖大学,设立钾、镁、锂、管理、监察、政工等学院,全力推动人才从“需求侧”向“供给侧”转变。
四、着眼“强基”,夯实高技能人才发展基础。一是加强督导,压实任务。立足于出资人定位和监管职能,引导企业开展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高中初级人才的基础数据普查工作,推动企业在人才培养、流动、评价、激励方面创新机制,全力打破高技能人才培养企业全责的固有格局,并结合企业实际,向企业下达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的约束性、引导性指标共计108项。二是大力培训,提升素质。支持企业制定岗位练兵计划,加大岗位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基层员工能力素质,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层人才保障。配合省总工会等单位开展“全省职工技能大赛”,西宁特钢、西部矿业等企业主动承办部分工种比赛,出资企业工人在历届比赛中取得了优异名次,4名高技能人才入选全省首次评选的“首席技师”,3名专业技术人才入选“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