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2015年01月09日
内容摘要: 201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缓中趋降态势,下行压力明显。前三季度,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5%,同比降低14.3个百分点。从主要投资领域看,基建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减速,制造业投资继续低迷。展望2015年,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基建投资需求、服务业投资热点将会支撑投资增长,但是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产能过剩、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持续发酵,投资项目储备不足等将制约投资稳定增长,预计投资增速将回落至14%左右。
受出口增长不如预期、国内经济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期以及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等因素影响,201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出逐月放缓的态势。1-9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6.1%,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4.1个百分点,较上半年放慢1.2个百分点,9月份环比增长仅为0.77%,表明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2014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低位平稳,基本在101附近,剔除价格因素后,1-9月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为15.3%,同比回落4.9个百分点。
图1 2012-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走势(%)
投资的产业结构继续升级。1-9月投资中,第一产业占比2.4%,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42%,同比降低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55.6%,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
在三大主要投资领域中,房地产开发投资明显减速,制造业投资继续回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主要支撑力量。1-9月,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投资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到71.9%,拉动投资增长11.6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拉动投资增长4.8个百分点,同比放慢1.7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投资增长4.3个百分点,同比放慢0.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拉动投资增长2.5个百分点,同比放慢1.4个百分点。从增速看,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3.8%,较去年同期低4.7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20.7%,较去年同期低3.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2.5%,较去年同期低7.2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在产能过剩继续发酵的大背景下,制造业投资继续放缓,新增投资动力不足。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下行,供过于求的矛盾集中释放,房地产开发投资显著回落。受益于新型城镇化建设、铁路建设、水利建设、环保建设等一系列微刺激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回落幅度最小,仍保持高速增长,成为支撑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图2 2012-2014年三大领域投资累计增速走势(%)
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持续高于东部,但减速幅度相对较大。1-9月,东、中、西部地区投资累计同比分别增长14.9%、17.8%和17.9%,增幅同比分别回落了3.9、5.6和5.1个百分点。2014年以来,投资的区域结构持续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比重逐月提高,产业转移和基础设施加速改善成为驱动中西部投资增长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减速相对较大。
图3 2012-2014年三大区域投资累计增速走势(%)
2014年以来,我国民间投资增速继续保持着高于总体投资增速的态势。1-9月,民间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8.3%,高出总投资增速2.2个百分点,占总投资的比重达到64.7%。在本轮投资周期性减速的过程中,民间投资增速回落幅度持续大于总体投资,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累计增速差值在不断缩小。1-9月,民间投资增速较去年同期降低5个百分点,而总投资增速仅放缓4.1个百分点。
图4 2012-2014年民间投资累计增速走势(%)
2014年以来,受制于产能过剩、工业品价格持续下跌、实际利率较高等因素影响,制造业投资继续减速下行,其内部结构出现分化。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未得到有效控制,累计同比增速降幅显著收窄。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速受到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运设备制造业投资的强劲拉动,表现出平稳增长态势。
1-9月,高耗能行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1.1%,较上年同期低3.3个百分点,低于总体投资增速5个百分点,但6、7月份以来,高耗能投资增速出现了明显回升,高耗能工业比重较大的河北、山西、内蒙古三省区工业增长有所加速,透露出地方政府在增长和环保之间的艰难权衡。
1-9月,装备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3%,较上年同期低3.7个百分点,低于总体投资3.1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投资总体保持平稳,其中汽车制造业投资增速有所下滑,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则在去年较高增速背景下正常回调。受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运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回升。
当前固定资产投资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有:工业领域产能过剩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企业投资效率没有明显改善、财政金融风险开始暴露以及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下行。
产能过剩仍然是2014年以来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集中投资形成的新增产能在近年来快速释放,导致工业领域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虽然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同时部分企业在市场压力的倒逼下主动削减、关停落后产能,但是由于过剩产能长期积累,加之个别地区还在不断形成新的产能,工业品的供求矛盾突出,高库存、低价格加剧了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导致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下滑,企业效益下降。9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8%,连续31个月负增长。地方政府在保增长和维稳与淘汰过剩产能之间处于两难,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进展缓慢,大量有效资源固化在产能过剩行业。此外,制造业领域民间投资所占比重较高(80%以上),经营手续完备齐全,虽然属于过剩产能,但无法采用行政手段。
在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生产成本上升特别是融资难、融资贵等多重压力下,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库存和应收账款增长较快,投资效率没有明显改善。9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增长11%,产成品存货增长15.1%,分别比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3.1个和7.2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的快速增长导致工业企业资金周转速度下降,企业资金紧张状况雪上加霜,投资效率难以有效改善。
地方政府性债务进入偿债高峰期,部分地区债务违约风险增加。在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10.9万亿元债务余额中有50.53%需要在2014-2016年偿还。一些地方政府偿债安排主要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借新还旧,但随着土地出让收入减速和借新还旧成本加大,回旋余地越来越小。为了规避监管,近年来各地新成立了一些类平台化公司,并没有纳入监管名单内,形成了监管空白地带,是风险提高。
受宏观经济下行、企业经营困难、企业间互保融资等因素影响,2014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持续增加,增速有所加快。截至6月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944亿元,比年初增加102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08%,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随着大量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风险逐渐暴露,银行不良贷款状况将会进一步恶化。债券市场违约风险有所暴露,“刚性兑付”预期已被打破。这些风险隐患如果处置不当,集中爆发,可能引发区域性或系统性金融风险,大幅提高无风险利率水平。
2014年以来,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速均大幅度下行,房地产市场供过于求的基本局面已经形成。1-9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商品房销售额增速分别为-8.6%和-8.9%,可以推算出商品房平均价格同比负增长0.33%。受此带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也较2013年同期降低7.2个百分点。央行第3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居民对房价走势的预期有所走弱,仅有19.2%的居民预期房价将上涨,低于此前两个季度的21.2%和28.3%。
从中长期看,随着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下行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投资增速放缓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纵观2015年,改革红利释放、基础设施投资支撑、服务业投资前景较好将成为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有利因素。与此同时,须密切关注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产能过剩、地方债务风险、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投资项目储备不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综合判断,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维持稳中略降的态势,预计增长14%左右,回落至近15年以来的最低点。从主要投资领域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仍将保持在19%左右的较高增速。制造业投资继续稳中趋缓,预计增长12%左右。房地产投资增速将继续回调,预计增长8%左右。
(1)改革红利激发投资动力。影响投资的主要改革措施包括:国务院已先后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事项、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等。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未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顶层设计,行政审批、财税、金融、价格、城镇化等诸多领域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有利于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投资回报率,激发全社会投资动力。
(2)基建投资仍将发挥支撑作用。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快速推进阶段,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城镇化建设将催生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粮食仓储设施,高速铁路、公路、地铁等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管网等公共设施,养老、教育、医疗等公用事业设施仍有巨大的投资需求空间。随着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以及民间资本进入基建领域的操作模式日益成熟,城镇化建设的资金约束将得到有效缓解,基建投资仍能保持快速增长,支撑投资增速稳定增长。
(3)服务业投资有望实现较快增长。我国产能过剩问题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而服务业则存在供给不足问题。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跟同等阶段发展中国家水平相差10个百分点以上,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其中养老、医疗、金融、教育等服务业的投资空间更为广阔。国家正在努力将服务业打造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并开始着力引导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陆续出台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如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鼓励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等。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加大对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投资。
2015年,应以完善投资政策、优化投资主体结构和提高投资效益为出发点,通过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惠民生、调结构的关键作用,落实推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的PPP模式,防范房地产开发投资骤降,用好积极的财税优惠政策等措施,保障固定资产投资健康运行。
调整优化政府投资结构,集中用于市场机制难于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和突出薄弱环节,重点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三农”建设、重大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和社会事业、“老少边穷”地区发展、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以及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惠民生、调结构的关键作用。
进一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创新融资机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一是鼓励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合理选择BT、BOT和股权投资等合作模式。二是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政府投资要给予优先支持,并根据项目的不同情况,通过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和扶持。三是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长期稳定、相对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四是完善公共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确保项目合理盈利水平,增强吸引社会资本的能力,并根据成本变化和社会承受能力等适时进行调整。
一是落实好央行“认贷不认房”新政,完善房地产信贷政策,优先满足居民家庭购买首套自住和改善型住房贷款需求。二是适度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放宽贷款条件,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作用。三是支持政府、民间投资收储存量商品住房,作为租赁房源向市场租赁或向保障对象配租。四是在房地产风险较大的地区,适当降低和减免住房交易的契税、营业税等相关税费。五是尽快落实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对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的金融支持力度。六是鼓励和引导房地产企业转型发展,调整开发类型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商业、旅游、养老等产业地产。
一是支持企业进行创新投资。落实好扩大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范围的政策;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等试点政策,扩大到所有科技园区和科教单位。二是继续推进“营改增”改革试点工作,促进服务业投资,试点范围要逐步扩大至生活服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三是建立和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推进清费减负工作,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四是加强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工作,通过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激活民间投资活力。